第(2/3)页 他虽为太监,却从小伴随朱棣长大。 乃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。 原名马和,后被朱棣赐“郑”姓,因而改名郑和。 “臣不才。” “与江湖不少年轻才俊结交过。” “故而对江湖门派多少有所涉猎。” 郑和不卑不亢,娓娓道来。 “臣以为,江湖门派多而杂,但忠心朝廷之士众多。” “朝廷所要担心的,并非中原武林,而是西域魔教。” “若以剿灭魔教为由,促使中原武林协助朝廷。” “定能事半功倍!” 此话一出,众臣哗然。 挑起正邪争端,令鹬蚌相争。 郑和的计策无疑是上策。 待到江湖门派相互残杀,彼此削弱实力之后。 朝廷在派遣大军进入西域,一举拿下前朝宝藏。 妙啊! “不过。” 郑和不等旁人开口,主动说道: “此事不能着急。” “需循序渐进,否则一旦武林正派生疑,必然会与朝廷作对。” “故而,臣请命,此事由臣亲自操办。” 此话一出,众臣再次议论纷纷。 诚然,这条计策是郑和提出来的。 但他摆出这么大的一座棋盘,必定需要耗费不少时日。 若全凭郑和一人实施,还不知道要拖到猴年马月。 即便事成,这么大的功劳也不是他一个人能吞下的。 “臣以为,内官监太过托大。” “单凭他一人,根本不足以完成陛下所托。” “臣请命,协助内官监!” …… “臣附议!” “臣也附议!” 众臣纷纷应和。 生怕抢不到功劳。 朝廷内勾心斗角的事多不胜数。 见不得别人好的官员也大有人在。 郑和想独吞这么大一块功劳,已经是得罪了满朝文武。 即便他是朱棣的心腹,将来在朝中的日子也不会好过。 “行了。” 朱棣摆了摆手,笑道: “朕知晓诸位爱卿想要替朕分忧的心情。” “朕也觉得内官监一人独自扛起江湖之事太过繁重。” “这样吧,若今后内官监有任何需要,都无需挣得朕同意,直接与各位大臣商议。” “如何?” 此话一出,大殿内顿时鸦雀无声。 看似朱棣是在给众臣机会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