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4章 册立太子-《苟出一个盛唐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第704章  册立太子
    边地的动乱没有影响大唐的繁似锦。
    在关中推广开来,成了经济作物。
    纺织业即便在后世也是支柱型产业。
    衣食住行,衣排在前面不是没有道理的。
    百姓手中有了闲钱,自然就想添置一两件体面的衣服。
    大家都能钱又等能赚钱,经济自然就搞活了。
    衣被的出现,稍稍解决了北方的冬天寒冷之苦。
    而比大麦水稻的适应性强,干旱半干旱地区都能种植,对土地肥力的需求不高,只要有足够的日照,和极少的水源,就能漫山遍野的疯长。
    大唐的田地按照水源多少分为上中下,通常下等田地就可以满足种植的要求。
    最适合夏绥、河陇、朔方、西域等地。
    一开始只是皇庄种植。
    后来河陇百姓跟着种植,接着就慢慢推广开。
    由皇庄统一收购,做成衣,供给北地戍边的将士们。
    一些退役的将士,把破旧的衣卖到市面上,瞬间就引起了民间的风潮。
    产量逐年升高,给朔方、河陇、夏绥等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。
    一些商户看出其中利益,开始在中原、山东、河北等地大面积种植。
    朝廷不得不颁发法令,上、中田地必须种粮食,才稍稍遏制了这股风潮。
    南方倒是影响不大。
    一来南方气候温润一些,二来南方桑树、茶树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超。
    治国,其实就是治理经济。
    玄宗崩了,归根结底是均田制名存实亡,国家财政到了临界点,为了甩包袱,大肆设立藩镇,让节度使自己搞钱养军。
    节度使制度没错,适合当时的形势。
    既能维持对周边异族的军事优势,又能减轻大唐的财政压力。
    但需要极高的政治手腕驾驭。
    玄宗晚年天天跟杨贵妃床上搞音乐,鼓瑟吹箫,朝政上用人不当,国是日非,朝廷压不住地方,自然就玩脱了。
    德宗启用杨炎,改革均田制,实行两税法,为大唐续了一百三十年的命。
    当然,什么事都讲究一个此一时彼一时。
    藩镇适合玄宗朝早期的形势,但不适合现在,一百三十多年的藩镇节度使,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标准,逐渐演化为地方割据势力。
    其实国家的衰弱和强盛,经济数据是最直观的表现。
    第(1/3)页